設計盒子DESIGN BOX

揭秘2025年度普立茲克獎得主劉家琨,當建築師提筆寫小說:劉家琨在文學與混凝土之間的精神獨行

2025 年3月4日,普立茲克獎官網宣布,來自中國成都的劉家琨榮獲2025 年度普立茲克建築獎,成為該獎項第54位得主,也是繼王澍之後第二位獲此殊榮的中國建築師。

劉家琨1956 年出生於成都,1999 年成立家琨建築設計事務所,至今仍紮根家鄉。他的作品風格獨特,融合了歷史與現代、集體與個體等多元元素,展現出對建築環境超越性力量的深刻理解。透過文化、歷史、情感和社會等向度的協調,劉家琨以建築凝聚社區,激發人文關懷。

1984年的成都街頭,28歲的建築設計師劉家琨揣著剛發表的《高地》手稿走進茶館,與詩人翟永明、畫家何多苓激烈爭論著”烏托邦是否可能在地表生長”。當時的他尚未意識到,這場文學青年的思想碰撞,將在四十年後澆築成蘇州禦窯金磚博物館的磚縫,凝固成西村大院錯落的廊簷。

文學實驗:建造紙上烏托邦

在重慶建築工程學院讀書時,劉家琨用寫小說對抗對建築的疏離感。 1993年完成的《明月構想》,更像是驚心動魄的思想預演──建築師歐陽江山試圖用混凝土新城重塑人類靈魂,卻在藍圖落地時遭遇理想主義潰敗。這部被評論界稱為”建築師的權力寓言”的小說,提前二十年預言了當下AI建築工具引發的倫理危機:當技術足以批量生產完美方案,設計的終極價值究竟是效率還是人性?

文字世界裡的挫敗感,意外反哺了他的建築實踐。在鹿野苑石刻博物館設計中,他讓沒有專業資質的農民施工隊澆築混凝土,刻意保留模板接縫與澆築痕跡。這種”未完成感”的美學,正是《明月構想》裡反覆描寫的”廢墟美學”的現實投射——用物質的不完美對抗技術的絕對理性。

跨界互文:磚石裡的敘事基因

2015年落成的西村大院,露出劉家琨深埋的文學野心。這個佔地4.3萬平米的巨型混凝土綜合體,本質是部空間小說:空中跑道是故事主線,穿行其間的市井業態如同紛繁的敘事分支,而錯落的竹影牆面則是精心設計的留白。當遊客在頂樓跑道俯瞰院落,恰似讀者在小說高潮處回望伏筆。

這座覆蓋整個街區的五層樓建築,與週邊中高層建築形成鮮明對比。劉家琨為騎乘者和行人設計了既開放又圍合的坡度小徑,環繞著充滿活力的城市空間,可舉辦各類活動,同時讓公眾透過外立面觀賞週邊環境。在鹿野苑石刻藝術博物館的設計中,劉家琨仿照中國傳統園林,在水體和石頭之間尋求平衡,以反映自然景觀,用於收藏佛教雕塑和文物。重慶四川美術學院雕塑系教學大樓則展示了空間最大化的替代解決方案,讓建築物上層向外懸挑,在狹窄佔地面積上實現更大建築面積。

這種敘事性建構在雲南”先鋒會澤白霧書局”達到新境。他將詩句錒刻於磚石,讓文字隨藤蔓生長衰敗,形成”可閱讀的建築表皮”。某塊磚上刻著翟永明的詩句:”當一切建築崩潰,我們還有詞語。”這近乎是對當下AI建築潮流的隱秘回應——算法能優化空間,卻無法在磚石裡埋藏詩性的時間膠囊。

建川博物館聚落之鐘博物館, 攝影:畢克儉

 

思想鋼印:平民美學的覺醒

在西藏那曲設計院掛職的歲月,劉家琨目睹牧民們用牛糞砌牆、以毛石築基的生存智慧。這段經歷化作《灰色貓與有槐樹的庭院》中的建築工人群像,也催生出他的”低技策略”:用日常材料對抗精英化設計,就像他在小說裡讓農民工成為城市空間的敘事主體。

建川博物館聚落之鐘博物館, 攝影:畢克儉

 

這種平民視角在胡慧珊紀念館達到極致。這個為汶川地震罹難女孩建造的4.5平米小屋,外牆採用災區廢墟磚瓦,室內陳列少女日記本和發卡。當評審專家質疑”紀念館應有的莊嚴感”,劉家琨堅持:”建築不是給權力獻媚的紀念碑,而是承載個體生命重量的容器。” 這種對微小生命的敬畏,早在他1987年的短篇《英雄》裡就已萌芽——小說主角是個總在拆除自己作品的建築師。

 

終極贅問:在演算法時代重尋建築之魂

2025年普立茲克獎頒獎詞中,”用建築凝聚社區精神”的評語,恰是劉家琨文學理想的混凝土顯影。當全球建築界沉迷參數化設計時,他在成都茶館裡觀察市井百態,這些場景後來都成為西村大院的空間劇本。某次訪談中他坦言:”寫小說時培養的敘事本能,讓我更關注空間如何引發人的情感流動,而不是炫技。”

諾華上海園區C6樓, 照片由存在建築提供

 

面對AI建築工具的衝擊,劉家琨在雲南書局計畫裡埋下隱喻:當遊客觸摸磚牆上的詩句,紅外線感應會觸發建築內部的機械傳動,讓整個空間如同呼吸般起伏。這種”人觸發建築生長”的互動,恰是他對技術浪潮的回應——真正的設計永遠需要等待那隻觸發詩意的手。

諾華上海園區C6樓, 照片由存在建築提供

 

從文學青年到建築大師,劉家琨用四十年完成了獨特的價值閉環。當同行們討論BIM和AI時,他總愛引用《明月構想》的結尾:”新城崩塌時,人們發現最堅固的竟是建築師偷偷埋下的詩歌銅版。”這或許解釋了為何他的建築總會帶著體溫——那是在混凝土澆築前,早已被文字焐熱的靈魂。

 

設計盒子 DESIGN BOX|設計,就是從小盒子玩到大盒子

設計,不僅是靈感的火花,更是一場從小盒子延展至無限可能的探索旅程。設計盒子 DESIGN BOX 以專業視角剖析居家美學,緊貼國際設計趨勢,致力於推動華語設計界的蓬勃發展。

我們深耕設計產業,透過專業出版與深度報導,串聯全球設計動態,並提供獎項代辦與國際競賽報名代辦服務,助力設計師在室內設計大獎及各類設計獎項中脫穎而出。無論是建築、室內、產品或商業空間設計,我們掌握設計獎項新訊,並透過獲獎報導,讓每一份創意被世界看見,讓設計價值綻放無限可能。

 

 

圖片出自設計能官網


國際獎項代辦報名專線:(02) 2571-2565
行動電話:0911-225-488 (蘭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