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盒子DESIGN BOX

5套2023年度A+建築獎中國得獎作品分享,供大家分析這個獎項的得獎機率

2023年度A+建築獎的得主,有Foster + PartnersUNStudio (獲獎項目Echo, TU Delft, Delft, 荷蘭)、Gensler(獲獎項目:第五+耕耘重新定位,美國奧斯汀)、扎哈·哈迪德建築師事務所(獲獎項目: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沙迦BEEAH總部)等著名建築大咖。中國也有MAD Architects(獲獎項目:中國海口雲空間)等上榜。
此獎設定的獎項等級有:評審獎、大眾選擇獎和入圍獎三種,今天我們選擇一部分大家熟悉的中國公司的獲獎作品分享出來供大家分析,你的作品如果參賽的話獲獎機率有多大。

威海老港都市更新改造
設計: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威海港建於1918年,是中國著名的海防要塞威海市的第一個商業港口。經過近100年的變化,港口於2013年搬遷到新址,使舊址閒置。

近年來,威海十分重視建造精品城市和更新中心舊城區,使舊港成為此過程中的重要錨點。設計最初側重於空置場地,以縫合濱水公共空間的縫隙,並提供水與土地之間的連結。

建築師採用一種不加修飾的建築策略,而不是史詩般的建築策略,目的是自然地連接從山到海的兩個關鍵的東西軸線。兩條平行的軸線在場地內彎曲,然後向公海延伸,將城市生活從視覺和物理上延伸到濱水區。這些軸在地質上形成一個拱門,就像一隻巨鯨在海面上短暫浮出水面,這與當地的鯨骨化石傳說相呼應。

地下一樓設有停車場和精品水族館,一樓設有科普展覽區和購物區。一樓設有兒童遊樂場和海港景觀餐廳,專為家庭設計;在綜合大樓的頂部將開放一個公共圖書館。受中國傳統園林設計中“借景”和“框架”建築手法的啟發,在東立面放置了巨大的幕牆——“鯨魚之眼”,將著名的劉公島的場景融入其中,作為調和空間氛圍的方法的一部分。

 

遺物庇護所|福州茶館
如恩設計

該項目的靈感來自與福州獨特的圖像:金山寺。這是中國罕見的建在河中央的寺廟結構的例子。約翰·湯姆森(John Thomson)是有史以來第一批前往該國的攝影師之一,並為西方觀眾提供了對遠東的第一批一瞥。在記錄他沿著閩江而上的傳奇旅程的專輯《福州與閩河》中,湯姆森在1871 年平靜地躺在一塊漂浮的岩石上捕捉了這座古老建築的原始狀態。這將成為福州市的持久形象。


作為城市文物,從福州市的歷史根源中汲取靈感,文物保護所將一塊獨特的遺產內化,在快速發展侵蝕傳統文化和身份的時代。客戶的簡報提出了為中國文物創建一個圍牆的獨特挑戰- 清朝高級官員官邸的木結構,充滿了裝飾性雕刻和復雜的細木工。從安徽搬遷到福州的新家,徽族風格的建築被奉為新茶館的可居住中心。

茶館被設想為岩石上的房子,高聳於夯實的混凝土底座之上,而其寬闊的銅屋頂與封閉建築遺跡的屋頂線相呼應。它的核心材料是夯實混凝土,是對該地區傳統土製住宅的現代致敬,強調了原始的紀念性。參觀者在接近時會看到兩幅建築圖像:形式的直立輪廓,以及它在周圍水池中複製的鏡面反射。

當遊客進入古民居結構所在的大廳時,明亮與黑暗,輕與重,粗糙與精緻的元素之間發生了一系列對比。天井穿透屋頂,將自然光帶入圍牆的深處,照亮展出的無價文物。只有在到達夾層時,建築物的結構配置才開始顯現出來。懸停的金屬屋頂透過銅包桁架從堅固的底座抬起50 厘米,在其外圍引入一絲連續照明。夾層空間環繞著歷史悠久的木結構,讓遊客可以在視線水平欣賞錯綜複雜的木工細節。

地下一層包括一個二級到達大廳,裡面有一個圓形大廳,一個下沉式庭院和品酒室。在圓形大廳的頂部,一個由玻璃覆蓋的雕刻眼被淹沒在上面庭院的水池下方。它透過一層薄薄的水膜過濾太陽,創造出令人著迷的反射效果。

 

四季亭
深圳佑向設計

世界的喧囂總能安撫大眾的心。一座城市是讓人懷舊還是嚮往,不取決於它建築的高度,而是這座城市由內而外的魅力,它與我們的生活擁抱的親密感。

計畫位於城郊山區,遠離城市的喧囂和相同的生活環境,生活在山間,親近大自然,體驗生活的興衰。同時,希望這種文化沉澱和煙火也能體現出來。左手優雅,右手煙火。


長沙的季節絢麗多彩。我們從中國古代傳統色彩中發現了四種主要顏色,對應於長沙豐富多樣的季節,作為室內植物的顏色。我們也藉鑒了園林綠化技術,如階梯、格柵、涼亭、庭院燈,意在空間內打造天然森林,與戶外山景相呼應。

與自然共存是人類對生活的嚮往與理想。蓋房子,創造更好的生活體驗。


當我得到這個項目時,它的建築設計非常有趣——一個長長的玻璃盒子從山腰伸出來。玻璃箱外,高山、森林、湖泊和美麗的風景讓人放鬆舒適。立刻想起王欣的《風景如畫的觀賞》,我們想到可以在玻璃盒子裡再做一個花園,然後在內花園裡設置幾個亭子。這些亭子成為分散在花園中的功能塊——水吧、休閒空間、辦公室、洗手間等。這樣,室內外的界線進一步模糊,從而形成了「園中園,房中房」的景象。

 

HBN總部和品牌中心
設計者:MOC DESIGN OFFICE
入口處用於圖像牆的石材正在從粗糙變為光滑的質地,直觀而生動地向走進展廳的人們展示了皮膚在長期內的變化。

產品體驗區以綠色佈局,大面積的花卉瓷磚,並展示琥珀色的產品,讓參觀者可以快速進入科學和探索的復古空間。金屬和照明貫穿整個空間,重點是展示架和產品陣列,營造出一種秩序感,與品牌對科學和護膚的藝術美學相呼應。

在空間的另一側,由綠色透明玻璃管製成的圓形展位形成了產品的展示舞台。圓筒玻璃管模仿實驗室中的試管,響應貨架上的琥珀色瓶裝產品。

MOC也設置了一個區域供使用者試用產品。轉盤易於取用產品,自動感應球形飲水機與吊燈完美搭配。期望在使用者嘗試產品的組件和質地時與他們交談。休息區由窗戶規劃,提供放鬆和溝通的功能。

 

諸暨歷史紀念館

設計者:浙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UAD)

基於記憶的空間敘事展開「無論我們走多遠,永遠不要忘記我們從哪裡開始。」在中國共產黨邁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的新征程的關鍵歷史時刻,2022年6月28日,中共諸暨第一次代表大會紅色教育基地順利落成。本計畫由UAD、諸暨市委組織部、濟陽街道辦事處、諸暨市城鄉投資集團、展城集團、豐雅松陽文化傳播集團共同建設,向建黨101週年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祝福。

記憶之地- 透過可感知的場景創造即時、生動和「情感」的記憶
滴水佛寺建於唐末天佑年間(西元904-907年),位於諸暨南部的一個山坳內。它以寺廟中的懸崖命名,該懸崖常年滴水。1927年9月,中共諸暨第一次代表大會在懸崖東側的一棟老房子裡召開。在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之際,為這一歷史里程碑建造了一座紀念館。該計畫創造了一個新的場所,「紅色記憶」與環境、建築和人共存,持久的革命精神在現代城市生活中重生。

記憶是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離散的片段被儲存、檢索和組合成一個整體。一些不連貫但典型的記憶片段,包括國會現場以前的滴水懸崖,以及地塊上現有的狹窄的紅色懸崖,雄偉的山脈和黃色的花朵,被提取並納入設計中。透過結合這些記憶碎片,以紅色石骨圍牆為線索,設計團隊在狹窄的線性地塊上有序地組織了各種空間場景。透過故事情節連接,創造了一個充滿敘事性和文學性的紀念場所。


場景1 娛樂-重新演繹原國會會址

上的「滴水懸崖」 一條蜿蜒的小路通往教育基地的入口。片岩板和芒草被用來增強革命氛圍。在入口處,建造了一堵帶有水幕的傾斜的紅色石骨圍牆。透過以150根直徑為3毫米的鋼纜連接淺水中預埋構件,確保水從頂部落下時不會劇烈飛濺也不會產生過大的噪音,從而形成完整的水幕,在入口處保持穩定的視覺效果。

斜牆與水幕結合,是對中共諸暨一大現場「滴水崖」的抽象詮釋,再現了與會場有關的歷史記憶。令人印象深刻的空間尺度和水的拍打營造出講故事和身臨其境的場景,讓遊客體驗諸暨第一次代表大會的歷史成就和革命精神。

場景2 展開- 在寧靜的前院和門廳展開敘事
建築以空間為媒介說故事。作為內部空間的緩衝區e,前院為建築的整體氛圍定下了基調。設計團隊組織了一條循環路線,引導參觀者沿著水幕走過一條人行道,到達由礫石、裝飾石材、雕塑和水景組成的前院,然後通過水面上的小徑進入展廳的門廳。
前院空間融入了具有地域文化和歷史象徵意義的景觀元素,包括遺址發掘時保留的一些紅色岩石,將遊客帶入特定的時間段和空間,喚起他們的情感共鳴。此外,前院的開放水域庭院和拉伸屏風牆揭示了展廳的入口。與強大的傾斜牆不同,前院以寧靜而簡單的氛圍給遊客留下深刻印象。

場景3 延伸- 透過不斷變化的視線在室內和室外之間建立對話
整個建築的展覽空間包括門廳、展覽走廊和主展廳三部分。通過前院進入門廳後,參觀者將沿著紅色展示牆步入一條狹長的斜坡展覽走廊,在那裡他們將獲得克制的視野,並在走廊盡頭找到主展廳。展覽空間之間設置了欣賞梯田景觀的平台,在光影方面與周圍的展示空間形成鮮明對比。
與室內展廳相連,內斂的庭院是展覽敘事的關鍵節點。庭院和展覽空間提供室內和室外景觀,以延長參觀者的視線。該設計透過巧妙地利用空間和光線來豐富觀眾的視覺體驗。無論往前走或往回看,「紅色記憶」貫穿了整個參觀路線。

場景4 導引-在山頂的紅石上設置一座紀念碑 
由於原紀念碑的位置偏僻,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上山的汽車流通,設計團隊決定在場地西南新建一座高度為19.27米的新建, 形狀像三個逐漸升高的紅旗。遺址上裸露的紅色山岩得以保存,因此新的紀念碑彷彿從中生長出來,預示著革命精神的未來活力,成為紀念場所的精神核心。
紀念碑使用與主體相同的紅色石塊。表現出與主樓一致的沉穩氣質。與紀念碑相連的路徑嵌在遺址上光禿禿的紅色岩石中,其側牆上刻有烈士的座右銘,使其成為公眾向革命烈士致敬和宣誓的開放場所。

場景5 回望-俯瞰城市,沉思與展覽參觀流通不同,回程路線讓參觀者透過無灰牆搭建的戶外展覽走廊,俯瞰城市的美景,讓自己的心靈平靜下來。作為建築敘事的結尾,它為參觀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間。
瓦里牆上的開口、室內外空間的框架和借用景觀以及象徵性隱喻等元素促進了各種場景之間以及建築與環境之間的重疊和相互滲透。這些聯繫或中斷可能能夠激發新的想法。

從紀念到日常生活-以開放的姿態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
該項目的場地以前是當地人欣賞美景和涼爽空氣的地方。設計團隊希望建造一座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的紀念建築,並繼續作為融入市民生活的公共開放場所為市民服務。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設計了兩條旅遊路線。當展廳不開放時,參觀者可以通過入口處的“滴水崖”進入前院,然後沿著戶外展覽走廊到達宣誓廣場和紀念碑,整個展覽走廊都有無障礙設施。這個開放的紀念場所服務於市民的誓言、登山觀光、紅色教育、社交、放鬆等活動,從而孕育了紮根這片土地的「紅色精神」和新的集體記憶,實現了紀念與社會價值的平衡。

空間敘事是基於記憶展開,使得這座紀念建築成為收集、儲存和展示歷史的場所。透過可感知的場景和藝術的敘述,實現「紅靈」的交流和教育。此外,該計畫以一系列場景為媒介,增強了公眾對相關歷史的感知,並賦予其新的精神內涵。

 

 

 

圖片出自設計能官網 

版權歸原作者或機構所有。

如有侵權,聯絡我們,我們將盡快妥善處理,謝謝!


國際獎項代辦報名專線:(02) 2571-2565
行動電話:0911-225-488 (蘭先生)